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经营,而经营的关键在于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校长的日常管理中,"不放任"与"不抛弃"如同两条隐形的底线,既划定了管理边界,也为团队成长提供了基础保障。
先看"不放任"。许多管理者常以"充分信任"为理由,将任务布置后便彻底放手。但实际情况中,当成员面对复杂任务或突发难题时,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督,往往会陷入迷茫。某重点中学教研组长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新学期接手省级课题时,他将任务交给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后未跟进,结果三个月后发现研究方向偏离,最终不得不重新调整。这印证了一个管理真相——无监管的信任本质上是管理失责的表现。人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退缩心理,此时管理者的适度介入,既是推动任务进展的关键,也是传递"我重视你"的信号。
再谈"不抛弃"。每个团队成员都有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有位校长在教师培养中发现,一位年轻教师课堂互动能力突出,但教学设计逻辑性较弱。若仅因后者不足就否定其价值,可能错失一位优秀的实践型教师;若只强调其优势而忽视短板,长期来看会限制其职业发展。聪明的管理者懂得"用人所长"与"补人所短"的平衡:前者让成员在擅长领域发光发热,后者通过针对性培训帮助其突破瓶颈。这种"不抛弃"的态度,能让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度——团队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个人成长的平台。当教师意识到跟随校长能不断完善自我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如果说"两不"是管理的底线思维,那么"要带头、要拍板、要欣赏"则是推动团队向上的动力引擎。这三个策略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积极的管理生态。
某民办学校校长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时,没有停留在开会宣讲,而是连续两个月深入一线听课,亲自设计教案模板,在教师例会上展示自己的备课笔记。这种"脱掉西装进教室"的示范行为,让教师们看到了校长对改革的决心,也更愿意配合执行。心理学中的"模仿效应"表明,成员会不自觉地以领导者的行为为参照。当校长带头践行某项要求时,团队的执行阻力会大幅降低。这种示范不仅是工作方法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我和你们一起干"的姿态,比"你们要这么干"的指令更有说服力。
管理中最忌讳的是"踢皮球"式的推诿。某次学校招生方案讨论会上,两位部门负责人因宣传重点争执不下,会议陷入僵局。此时校长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梳理双方观点,结合历年数据与市场趋势,当场确定"以特色课程为核心卖点"的方案。这种果断拍板的行为,不仅推动了工作进展,更让团队看到了管理者的决策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拍板"不是盲目决策,而是建立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当校长能精准抓住问题关键,给出合理解决方案时,成员会更信任其领导能力,团队执行力也会显著提升。
许多管理者陷入"要么严苛、要么放任"的误区。其实,欣赏与标准可以共存。某重点高中的年级主任有个习惯:每次教师完成重要任务后,他会单独找对方谈话,先具体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如"这次家长会的互动环节设计很有创意,家长反馈率提升了30%"),再提出改进方向(如"下次可以增加学科学习规划的内容")。这种"肯定具体成果+明确提升空间"的沟通方式,既让教师感受到被认可,又清楚知道努力方向。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被具体表扬时,会更愿意重复该行为;而明确的标准则能引导其持续进步。当团队成员既能获得情感激励,又有清晰的成长路径时,整个团队就会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两不"与"三要"不仅是具体的管理技巧,更是一种管理文化的构建。当"不放任"成为日常监督的常态,"不抛弃"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机制;当"带头"成为管理者的行为习惯,"拍板"成为决策流程的关键环节,"欣赏"融入团队沟通的细节中时,整个团队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下,成员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监督者,而是团队成长的引路人。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团队管理需要更细腻的情感联结与更长远的发展视角。校长作为团队的核心,其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学生的成长质量。掌握"两不"与"三要"的底层逻辑,本质上是在构建"信任-支持-成长"的管理闭环。当这个闭环持续运转时,团队的凝聚力会自然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果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