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领域常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标语口号或文体活动,而是组织内部的主流价值共识——即多数成员认同并践行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这种共识的形成,本质上是通过思想引导实现群体目标的统一。
历史经验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典型范本。通过持续的思想教育,将"为人民解放而斗争"内化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信念,这种文化凝聚力最终转化为强大的行动合力。教育场景中的文化建设同理:当教师从内心认同学校的发展愿景,将个人职业追求与学校目标深度绑定,其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将自然迸发。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教师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无法通过简单的任务分解或机械监督来实现最优产出。只有解决"思想认同"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让教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主动钻研教学方法、自发关注学生成长、积极参与学校建设。这正是"校长抓文化"的底层逻辑。
相较于文化建设的"务虚",关注学生成绩常被视为更"务实"的管理选择。尽管现行评价体系下,成绩未必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但在当前社会认知语境中,它仍是家长、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
选择抓成绩的校长,往往面临更直接的现实压力。他们需要平衡教育理想与社会期待,在有限资源下寻找最易被认可的发展路径。这种选择并非消极,反而是在现有环境中"认真做事"的体现——通过明确的目标(提升成绩)、可量化的标准(考试分数)和可操作的手段(教学督导、教研活动),推动学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但需注意的是,单纯的成绩导向存在明显边界。当管理重心过度倾斜于分数提升,可能导致教师陷入"应试套路"的重复劳动,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也可能让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削弱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因此,"二流校长抓成绩"的合理性,建立在"适度"与"平衡"的前提下。
将考勤作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校长,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管理误区。按时到岗固然是基本职业要求,但仅靠打卡签到无法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试想:教师准时坐在办公室却心不在焉,课堂上照本宣科缺乏创新,这样的"全勤"对学校发展有何实质意义?
过度依赖考勤管理,本质上是管理者对教育规律认知不足的表现。教育是需要情感投入与智慧输出的工作,其效果更多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在岗时长。当校长将管理精力耗费在"查岗"上,不仅无法激发教师潜能,反而可能滋生抵触情绪,破坏团队信任。
值得强调的是,管理方式的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性、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学校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都会制约校长的管理空间。因此,评判校长水平不能简单"贴标签",而应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考量。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一个充满文化凝聚力的学校,教师之间彼此信任支持,团队目标高度统一,这种"温暖的教育生态"本身就是的教育资源。反之,若学校管理冰冷机械,教师陷入内耗,即便成绩暂时领先,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文化建设是教育管理的"根",它为成绩提升提供持续动力,为制度约束赋予人文温度。优秀的校长,会在文化培育、成绩管理与制度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文化凝聚共识,以成绩检验成效,以制度保障底线,最终形成"刚柔并济"的管理体系。
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其核心都应回归教育本质:关注教师成长、聚焦学生发展。当校长的管理智慧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学校才能走出一条有温度、有深度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