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考试中,肝脏疾病相关考点占比突出,其中慢性普通型肝炎的分级判断是临床诊断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当急性普通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即进入慢性阶段。根据肝细胞损伤程度及组织学改变,可细分为三个等级:
此阶段肝细胞损伤较轻,主要表现为散在的点状坏死(单个或少数肝细胞坏死),偶见轻度的碎片状坏死(肝小叶界板肝细胞灶性坏死)。汇管区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但肝小叶整体结构保持完整,未出现明显破坏。
损伤程度显著升级,肝细胞坏死范围扩大,可见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相邻肝小叶或中央静脉间的带状坏死)。肝小叶内开始形成纤维间隔,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仍可辨认,未完全丧失正常组织架构。
属于病情进展的关键阶段,肝细胞呈广泛严重坏死,可见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域常伴随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边及内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形成条索状连接,逐渐分割原有的肝小叶结构。晚期可出现小叶结构紊乱,甚至发展为假小叶,提示向肝硬化转化。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门脉性肝硬化作为最常见类型,其病理变化的核心在于肝小叶结构的破坏与假小叶的形成。理解这一过程需抓住两个关键点:
首先,反复的肝细胞坏死与再生是启动因素。当肝细胞持续受损死亡后,肝脏启动再生修复机制,但这种再生是无序的,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此时,增生的纤维组织会将这些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包裹分割,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其次,假小叶的特征性改变是诊断依据。假小叶内的中央静脉常出现缺如、偏位或多支并存现象,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放射状结构。周围可见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堆积及慢性炎细胞浸润,这些改变共同构成了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消化道肿瘤是临床常见病,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考核内容。需分别掌握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好发部位、分期及组织学特征:
好发部位以食管中段最常见,下段次之。早期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患者常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出现典型吞咽困难,其肉眼类型可分为四型:
组织学类型中,鳞状细胞癌占比最高(约90%),其次为腺癌、小细胞癌等。
早期胃癌定义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此阶段手术预后较好。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的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最常见(癌细胞形成腺管结构),其次为黏液癌(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
组织学类型同样以管状腺癌(约占60%)和黏液癌(约占20%)为主。其分期采用Dukes标准,对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分型需从肉眼形态和组织学两方面把握,其中肉眼分型对临床诊断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定义为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直径<3cm的肝癌。此阶段肿瘤体积小、转移概率低,及时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根据肉眼形态可分为三型,其中多结节型最常见:
除上述肉眼分型外,组织学可分为肝细胞癌(最常见,占80%-90%)、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可呈腺癌或实性癌)及混合细胞型肝癌(同时具备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特征)。
以上四大模块涵盖了执业医师考试中肝脏疾病、消化道肿瘤的核心考点。建议考生在复习时:
广州优路职业培训学校教研团队提醒:执业医师考试注重基础与临床结合,准确把握病理机制是解决临床病例题的关键。扎实掌握本文梳理的核心考点,能有效提升答题准确率,为考试通关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