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笔试中,作文部分往往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环节。据历年考情统计,作文分值占比超总分30%,但能稳定拿到高分的考生不足两成。对于在职备考人群而言,如何高效积累素材、精准把握命题方向,成为提升作文得分的核心课题。本文结合深圳地区近年考情,整理出10大高频作文考点,涵盖立意方向、引用素材与经典案例,助考生针对性突破。
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情感的双向流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观点揭示了教师情感投入的长期性价值。巴特尔则用诗意的语言诠释:"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实际教学中,"最美教师张莉莉"用身体护住学生的壮举,"大别山师魂"汪金权扎根山区30年的坚守,都是"关爱学生"的生动注脚。考生可围绕"情感支持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展开,结合具体案例体现教育温度。
每个学生都是未完成的作品,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其潜在可能。台湾作家九把刀提到:"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即使跌倒了,姿势也会很豪迈",这句话点出了守护学生梦想的意义。鲁迅曾警示:"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更强调了教师需谨慎对待学生的理想萌芽。
历史案例中,莱特兄弟从"异想天开"的飞行梦到发明飞机,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帮助下突破生理限制,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志向,均印证了"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的教育价值。备考时可侧重"教师如何成为学生梦想的引路人"这一角度。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教育则是传承的重要载体。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托尔斯泰也指出:"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两位巨匠的观点共同指向"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现实中的成功实践不胜枚举: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将篆刻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既彰显文化底蕴又传递时代精神;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传统园林元素为基础,通过几何线条重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考生可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展开论述,体现对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
教育无小事,细节见真章。老子"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古训,华罗庚"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的箴言,都强调了严谨与积累的价值。于光远更直言:"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习到的那一些,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指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从"蝴蝶效应"揭示的"微小变化引发巨大影响",到于光远86岁学电脑开博客的终身学习实践,再到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的创作坚持,这些案例共同说明:教育者需以严谨态度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以持续积累实现专业成长。作文中可结合具体教学场景(如作业批改、课堂互动)展开,体现对"细节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陶行知更强调:"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论述,则点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颇具启发:当朋友的孩子因拆手表被责骂时,他带孩子到修表店观察学习,提出"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的教育观。反观"纸上谈兵"的赵括,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最终导致失败。考生可围绕"如何将教材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展开,体现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教学中的相互影响。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古训,更揭示了"尊重与关爱"是双向关系的基础。
"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从误解到合作的故事,盲人提灯"为他人照亮也让自己安全"的生活哲理,都印证了"教学相长"的真谛。作文中可结合"课堂互动中的师生共同进步"等场景,体现对教育关系的深刻认知。
成长路上,挫折是的老师。陈景润将"攀登科学高峰"比作"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过程,张海迪"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的宣言,都传递着"坚持"的力量。
爱迪生为寻找灯丝材料尝试千次失败仍不放弃,霍金在渐冻症中探索宇宙奥秘,海伦·凯勒突破聋哑障碍成为作家,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曲》……这些案例共同说明: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与韧性。考生可结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抗挫折教育"展开论述。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正在重塑人才培养模式。陶行知强调:"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爱迪生则以"所有发明创造来源于辛勤工作"的实践,诠释了"创新"的本质。
鲁班观察茅草边缘发明锯子,齐白石五易画风突破创作瓶颈,哥白尼打破"地心说"提出"日心说",这些案例揭示了"创新"的三种路径:观察发现、主动改变、挑战权威。作文中可结合"科技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角度,体现对教育未来的思考。
教育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智慧。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卢梭强调"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雨果则用"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钻"的比喻,说明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鲁班通过茅草叶缘发明锯子,瓦特观察水沸顶壶盖改良蒸汽机,这些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都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度观察与思考。考生可围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展开,体现教育者的洞察力价值。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需尊重差异。杨绛的比喻耐人寻味:"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颗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道破了"因材施教"的核心。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教育实践,美国纽约穷人学校通过"铅笔的多种用途"启发学生认识自身可能性,这些案例都印证了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性。作文中可结合"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等具体场景,体现对教育个性化的理解。
以上10大考点覆盖教育情感、文化传承、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每个考点均配备引用素材与经典案例。备考时建议考生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素材转化为"观点+引用+案例"的论证结构,在考场上灵活运用。最后提醒:作文得分的关键不仅是素材积累,更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愿各位考生都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