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校门口的人流中,不少家长边整理孩子书包边小声叮嘱"记得戴口罩"。关于口罩的使用,国家发布的《公众戴口罩指引》给出明确方向:居家、户外开阔地或通风良好的场所,孩子无需佩戴口罩;但在教室等人员密集区域,尤其与他人距离小于1米时,建议规范佩戴。
考虑到校园活动的流动性,家长可每天为孩子准备2个备用口罩。需要注意的是,有过敏史或哮喘的学生,佩戴前需评估呼吸舒适度,避免因口罩导致呼吸不畅。各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储备应急口罩,家长无需过度囤积。
"能不能进校园看看教室?"这是许多家长的常见疑问。根据防疫要求,无特殊情况家长不得进入校园。接送时需做好双重防护——家长自身佩戴口罩,孩子出门前检查口罩佩戴是否规范。
交通方式的选择也有讲究:优先步行、骑行或私家车接送;确需乘坐公交的,需全程佩戴口罩,避免触摸公共设施,下车后及时用湿纸巾清洁手部。校门口是人员聚集区,家长需遵守"即接即走"原则,不在周边逗留闲聊,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书包里该不该放免洗洗手液?这个问题让不少家长纠结。特殊时期可准备少量免洗消毒凝胶,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不建议单独携带,可由班级统一管理;消毒凝胶有一定刺激性,建议每4-6小时使用一次,避免频繁涂抹导致皮肤干燥。
更推荐的清洁方式是流水洗手。目前多数学校已完善洗手设施,配备肥皂或皂液。家长需在开学前孩子"七步洗手法"——掌心相对搓洗、手指交叉搓洗、指背揉搓指缝、拇指旋转揉搓、指尖揉搓掌心、手腕交替清洗,每个步骤至少15秒。
春季本就是过敏和传染病高发季,咳嗽、发热等症状容易引发紧张。各校已建立"晨午检+临时隔离"机制:每日上学前会测量体温,发热学生需居家观察;若在校期间出现发热,会时间转移至隔离观察区。
后续处理分三步走:通知家长接孩子就医,追踪就诊结果;排查同班同学是否有类似症状;及时向教育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综合评估是否需要班级隔离或临时停课。家长需保持电话畅通,配合学校做好信息反馈。
"不想上学"的情绪在复学初期并不少见。家长可从两周前开始调整孩子作息:固定起床、睡觉时间,减少电子设备使用;白天安排跳绳、拍球等运动,帮助恢复体能。
日常沟通中,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普及防疫知识——比如"戴口罩就像给小鼻子小嘴巴穿防护衣",演示正确洗手步骤时加入趣味儿歌。周末可安排孩子喜欢的活动,如拼图、绘画,缓解焦虑情绪。记住,家长的平和态度是的安抚剂。
总结来说,复学防护需要家校协同:家长做好物资准备和心理疏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学校落实防控措施。掌握这5大要点,就能为校园生活筑起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