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课网 欢迎您!
课程导航

校长会议艺术:从信息传递到价值观共建的管理实践

时间: 05-18

校长会议艺术:从信息传递到价值观共建的管理实践

会议场景下的校长角色再定位

曾听过一个有趣的"谣言":为推行居家隔离,俄罗斯街头出现800只狮子老虎。当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以"按传统应放熊"轻松回应时,我们看到了专业发言的智慧——不带情绪的信息澄清远比激烈反驳更有说服力。这让我联想到学校场景:校长站在台时,是否也该重新思考自己的"发言人"身份?

不同于外交部发言人的单一信息传递,校长的会议承载着更复杂的功能。从传达上级精神到布置具体工作,从解决实际问题到凝聚团队共识,每一次集会都在悄悄塑造着学校的气质。但现实中,许多会议陷入了"为开会而开会"的怪圈:要么变成领导的"独角戏",要么沦为情绪宣泄的"吐槽会",更有甚者成为"迎检任务"的动员会,这样的会议,教师们如何会期待?

传统会议的三大常见误区

观察多所学校的会议生态,发现三个典型问题值得警惕。其一,"表演式发言"盛行。部分校长习惯照着秘书写的稿子念,台上念得字正腔圆,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传声筒"式的发言,本质是在和秘书对话,而非与教师沟通。其二,"情绪主导现场"。个别会议变成"批斗会",领导借题发挥指责同事,看似树立权威,实则让教师人人自危。要知道,真正的错误该让犯错者自己反思,而非成为被羞辱的对象。其三,"功能定位模糊"。分派任务、讨论事务、发泄情绪都挤在同一场会议里,最终往往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只留下"又开了场没用的会"的抱怨。

疫情期间的"钉钉会议"给了我们启示:当物理聚集不再是必须,那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自然消失了。这说明,许多会议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仪式感"或"存在感"。校长们需要自问:这场会如果不开,工作是否会受影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或许该重新考虑会议的必要性。

有效会议的核心:从信息传递到价值观共建

真正有价值的会议,应该是价值观的孵化器。当教师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当共同的是非标准、善恶判断在碰撞中形成,这样的会议才会被记住。就像苏轼骑驴半月抵达的心境,与乘高铁两小时到达的体验截然不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时间沉淀,更需要高质量的沟通场景。

如何让会议成为价值观共建的平台?首先要改变"站着说话"的方式。站起来发言,不仅缩短了与教师的物理距离,更能避免长篇大论。笔者曾观察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每次例会都站在讲台前脱稿交流,讲到关键处会走到教师中间:"这个教学计划大家觉得哪里需要调整?"这种互动式表达,让教师从"被动听众"变成"主动参与者"。

其次要坚持"说自己相信的话"。如果校长只讲自己认同的内容,发言时就无需装腔作势。一位民办学校校长分享过经验:"我从不要求教师转发特定文章,但会在例会上和大家讨论《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这些教育类电影。慢慢发现,教师朋友圈的内容开始变得更有教育温度。"这就是价值观的渗透——不是强制灌输,而是通过共同的认知提升自然形成。

从会议看学校气质:教师群体的"隐性标签"

学校的价值观会通过教师的日常行为自然流露。观察教师朋友圈的转发内容,能清晰看到学校的文化倾向:有的学校教师热衷转发"战狼式"文章,有的偏好"心灵鸡汤",有的则专注分享教育案例。这些看似个人的选择,实则与学校长期的价值引导密不可分。

坏的学校会刻意屏蔽多元信息,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时间久了,教师的思维会变得僵化,对外界变化失去敏感度。而好的学校则像一个"认知共同体",教师们或许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但在教育本质的理解上保持着基本共识。这样的群体,即使私下聚会,讨论的也是"如何改进课堂互动"而非"抱怨工作压力"。

回到最初的问题:不会开会的校长为什么不是好校长?因为会议不仅是布置工作的场合,更是传递教育理想、塑造学校文化的主阵地。当校长学会用会议凝聚共识,用沟通传递价值,那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集会,终将变成教师们期待的"成长仪式"。

0.0615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