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中,体表淋巴结触诊是基础却易出错的环节。以锁骨上淋巴结检查为例,正确操作需注意三点:受检者可取坐位或卧位,头部略向前屈以放松局部肌肉;检查者需双手配合——左手触诊右侧,右手触诊左侧;触诊时需由浅入深,逐步探至锁骨后深部。部分考生常因单手操作或未调整受检者体位导致扣分。
颈部浅表淋巴结检查更需系统性: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的检查顺序不可打乱。触诊时手指应紧贴皮肤,以滑动方式由浅及深探查,同时需关注淋巴结大小、质地、活动度等特征。腋窝淋巴结检查时,需将受检者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一手固定肢体,另一手从浅至深探至腋窝顶部,避免遗漏深部淋巴结。
肺部叩诊是判断肺组织状态的关键技能。间接叩诊时,左手中指需平贴叩击部位,右手中指以腕关节带动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前端。叩诊顺序需严格遵循「前胸→侧胸→背部」的路径:前胸从锁骨上窝开始逐肋检查,侧胸需让受检者抬臂暴露腋窝后向下叩诊,背部则要求受检者抱肘低头,确保叩诊范围覆盖全面。直接叩诊时,可用并拢的指尖或中指掌侧轻叩胸壁,注意对比左右对称区域的叩音差异。
肺部听诊需重点关注呼吸音类型。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仅出现于喉部、胸骨上窝等特定区域,若在其他部位闻及多提示异常;肺泡呼吸音减弱可能与气道阻塞或肺组织实变相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分布于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超出此范围需警惕病变。此外,啰音、语音共振及胸膜摩擦音的识别也需细致:干啰音多提示气道痉挛,湿啰音常与肺泡渗出有关,而胸膜摩擦音在腋中线下部的出现需结合临床判断。
墨菲征(Murphy征)作为胆囊疾病的典型体征,操作时需将手掌平放于右肋下,拇指精准按压胆囊点(右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点)。当受检者深吸气时,发炎的胆囊下移触碰拇指引发疼痛,若因剧痛中断吸气即为阳性。此环节常见错误包括拇指位置偏移或未观察受检者呼吸反应。
腹部触诊中,肝脏触诊需掌握单手与双手两种方法。单手触诊时,右手四指并拢与肋缘平行放置,随受检者呼吸节奏下压迎触肝缘,注意手指不可离开腹壁。双手触诊则需左手托住受检者右腰部向上推,右手配合呼吸探触。脾脏触诊需区分平卧位与右侧卧位两种场景,平卧位未触及时常需改为右侧卧位(左下肢屈曲,右下肢伸直),触诊时左手从后向前托起脾脏,右手沿肋弓方向下压。
移动性浊音是腹腔积液的重要体征,检查时需让受检者仰卧,从腹中部向两侧叩诊,发现浊音后保持板指位置,令受检者转向对侧,观察浊音区是否随体位改变移动(提示积液量>1000ml)。液波震颤检查需另一人用手掌尺侧压于脐部中线,避免腹壁震动干扰,检查者一手贴腹,另一手叩击对侧腹壁,感知是否有液波传导。
神经系统检查中,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需用竹签沿足底外侧缘从后向前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阳性表现为拇趾背伸、其余脚趾扇形展开。霍夫曼征(Hoffmann征)操作时,左手固定腕部,右手夹持中指上提,拇指弹刮指甲,若引发其余四指掌屈则为阳性。颈抵抗检查需被动屈颈,感受阻力是否增强;布氏征(Brudzinski征)阳性表现为屈颈时双髋、膝关节不自主屈曲。
心脏听诊需明确五大瓣膜区位置:二尖瓣区(心尖部)、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听诊顺序应遵循「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的逆时针路径,重点关注心率、心律、心音及杂音变化。
血压测量时,需先确认血压计汞柱归零,气袖下缘距肘窝2-3cm(约一横指),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可塞在气袖下)。充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30mmHg,缓慢放气时双眼平视汞柱,准确读取收缩压与舒张压数值。
其他易扣分点包括:触觉语颤检查需将手掌尺侧缘对称置于胸壁,令受检者发「yi」长音对比双侧;对光反射需区分直接(同侧瞳孔收缩)与间接(对侧瞳孔收缩);角膜反射需用棉签轻触角膜外缘,观察双侧眼睑闭合反应;肠鸣音听诊需全面覆盖腹部各区,正常频率为4-5次/分,消失需持续听诊3-5分钟未闻及。
广州优路职业学校提醒:体格检查的核心在于操作规范性与细节把控。考生需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同时注意与受检者的沟通配合(如指导呼吸、体位调整),避免因操作生硬或遗漏步骤导致失分。建议结合历年考试真题,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在技能考试中稳定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