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缅甸语完全陌生但抱有兴趣的新手,计划前往缅甸留学需要提前适应语言环境的学生,从事中缅贸易需要与当地客户直接沟通的外贸从业者,或是将缅甸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方向的人群——这四类群体正是缅甸语商务初级培训班的核心服务对象。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不同需求,无论是日常买东西时的简单交流,还是商务合作中的订单谈判、产品参数说明,都能通过系统学习找到对应的提升路径。
课程采用“阶梯式”教学框架,前100课时重点突破缅甸语语音体系与基础语法。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这里会通过缅甸民间故事朗读、日常对话模拟等方式,让学员在具体情境中掌握“你好”“多少钱”“这个颜色有吗”等高频短句。
中间120课时转向实用场景强化,涵盖三大核心模块:一是生活场景(超市购物、餐厅点餐、酒店入住),二是商务场景(客户接待、产品介绍、价格协商),三是文化衔接(缅甸节日礼仪、商务宴请禁忌)。例如在“产品描述”环节,学员会模拟向缅甸采购商介绍电子产品的续航时间、充电接口等技术参数,同时学习如何用缅甸语表达“质量”“售后服务”等关键信息。
最后80课时进入实战演练阶段。课程特别设置“中缅商贸模拟展会”,学员分组扮演供应商与采购商,从展位布置到样品讲解,从初步洽谈到合同草签,全程使用缅甸语完成。这种沉浸式训练让学员提前适应真实商务环境,毕业即可独立对接缅甸客户。
课程师资由两部分组成:中籍教师均为缅甸语科班出身,多数拥有仰光大学、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等缅甸高校留学经历,既能用中文清晰讲解语法难点,又能分享在缅甸生活的真实经验。例如曾在仰光从事三年翻译工作的张老师,会结合自己帮中国企业处理退货纠纷的案例,教学员如何用缅甸语委婉表达异议。
外籍教师全部来自缅甸,部分教师汉语达到高级水平,能准确理解中国学员的学习痛点。来自缅甸内比都的吴敏老师,曾在云南民族大学进修两年,他的课堂特别注重发音矫正——缅甸语有6个声调,中国学员常因声调错误导致误解,吴老师会逐个纠正“价格”(gyi3)与“重量”(gyi5)等易混淆词汇的发音。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还邀请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的缅甸语教授担任教学顾问。这些高校专家定期参与教研会议,确保课程内容与最新的缅甸语商务用语保持同步,例如近年来随着中缅跨境电商发展,课程新增了“在线店铺运营”“物流追踪”等新兴场景的缅甸语表达。
考虑到学员的时间差异,课程设置了多样化班型:
所有班型每月均有新班开启,寒假、暑假还会增设短期强化班,方便学生群体利用假期集中突破。
课程采用“小班+互动”教学模式,每班不超过8人,确保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学员的学习进度。课堂上,老师会频繁使用情景卡片、实物道具(如缅甸特色手工艺品)辅助教学,例如讲解“颜色”词汇时,直接展示不同颜色的纱笼(缅甸传统服饰),让学员直观记忆“红色”(la myit)、“蓝色”(baung)等词汇。
课后设有专属学习社群,中外教轮流在线答疑,学员可随时上传录音作业,老师会在24小时内反馈发音改进建议。此外,课程与多家从事中缅贸易的企业建立合作,定期组织学员到企业参观,参与真实的商务洽谈(当然是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让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无缝衔接。
对于有留学需求的学员,课程特别设置“留学生活预备模块”,涵盖宿舍申请沟通、选课咨询、医疗就诊等场景的缅甸语表达,同时分享缅甸高校的学习习惯(如小组作业的组织方式)、校园文化(如泼水节的参与礼仪),帮助学员提前适应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