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孩子成长路上的「思维训练师」
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围棋不仅是棋盘上的黑白博弈,更是一把打开思维世界的钥匙。心理学研究显示,6-12岁是儿童逻辑思维、抗挫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而围棋的落子决策、全局布局恰好能针对性地锻炼这些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选择通过围棋培训帮助孩子建立「赢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同时提升专注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这套围棋课程,到底学什么?
课程设计以「兴趣启蒙-能力强化-目标进阶」为核心逻辑,具体包含三大模块:
- 兴趣启蒙阶段:通过「围棋故事+趣味对弈」打开孩子认知,用「吃子游戏」「围空比赛」等互动形式降低入门门槛,配套精美儿童有声绘本辅助理解,让孩子在玩中学。
- 能力强化阶段:系统学习「死活题拆解」「中盘战策略」等核心技巧,重点训练「落子前思考3步」的习惯,同步通过课堂对弈记录分析专注力变化,针对性提升抗挫能力。
- 目标进阶阶段:针对考级/考段需求,提供「真题模拟+复盘指导」服务,由教师梳理常见误区,结合历年段位赛数据定制训练计划,助力孩子高效达成目标。
每阶段结束后,学员将获得包含「棋力评估报告+成长建议」的专属反馈,家长可清晰看到孩子在「计算力、全局观、情绪管理」等维度的进步轨迹。
这4类孩子,更需要围棋陪伴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儿童发展差异,以下4类孩子尤其适合加入:
- 4-6岁零基础儿童:这个阶段是兴趣培养黄金期,通过趣味教学避免「填鸭式」学习,让孩子自然爱上围棋。
- 写作业易分心的孩子:围棋对弈需持续关注棋盘变化,90%以上学员经过3个月训练,课堂专注时长平均提升40%(根据2023年学员数据统计)。
- 受挫后易哭闹的孩子:每局棋的胜负结果是天然的「抗挫训练」,教师会引导孩子分析「输棋原因」而非单纯情绪宣泄,帮助建立「解决问题>抱怨结果」的思维模式。
- 有围棋考级计划的孩子:课程覆盖10级至初段考核要点,结合实战模拟与复盘,近一年考级达89%(统计范围:2022-2023年报名学员)。
两位「棋力与耐心兼备」的导师天团
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师资,课程配备两位风格互补的教师,用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
郝靖老师:用故事打开围棋世界
师从湖北省围棋总教练国手阮云生棋士,腾讯围棋网认证7段棋力。作为《聂卫平围棋教室》《吴清源棋谱解析》等经典著作的编译者,郝老师擅长将复杂棋理转化为「古代棋圣故事」「动画角色对弈」等孩子易理解的形式。他的课堂上,「气尽棋亡」会被解释为「小兵被包围没力气了」,「活棋要点」会变成「给城堡建两个安全门」,曾有家长反馈:「孩子主动要求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就为多听郝老师讲一段围棋故事。」
吴强老师:用严谨锻造思维深度
1988年开始学棋,业余5段棋手,曾担任深圳多区棋类大赛裁判。吴老师的教学风格如他的棋风般扎实——每一步落子都要求「说清理由」,每局对弈后必须「复盘总结」。他常说:「围棋的魅力不在输赢,而在每一步思考的深度。」带教的学员中,有3人在2023年深圳市少儿围棋赛中获得前10名,家长评价:「孩子现在写数学题会主动列步骤,说这是跟吴老师学的『围棋式思考』。」
两位老师共同参与「师资动态考核」,每月根据学员课堂表现、家长满意度及棋力提升数据进行评分,末位教师需接受教学优化培训,从机制上保障教学质量。
除了棋艺,孩子还能收获什么?
学围棋的本质是「用棋理滋养成长」,长期学习的孩子往往在这些方面表现更突出:
- 智力开发:每一步落子需计算「气数、目数、攻防」,相当于「大脑的有氧运动」,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跟踪研究,长期学棋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得分平均高出同龄人17%。
- 交际能力:课堂对弈、棋友交流中,孩子学会「礼貌行棋」「尊重对手」,许多学员通过围棋结识了兴趣相投的伙伴,甚至形成「周末家庭对弈局」的社交圈。
- 抵制电子诱惑:调查显示,85%的学员在学棋后主动减少了手机游戏时间,因为「下一盘棋的成就感比打游戏更久」(2023年学员家长问卷数据)。
- 抗挫力升级:从「输棋哭鼻子」到「分析哪里下错了」,这个转变往往发生在3-6个月的学习后,孩子逐渐明白「失败是进步的线索,不是终点」。
课程体验:先试再学更放心
为避免「报班后悔」,课程提供「免费试听+专业水平测试」服务:
- 免费试听:1对1体验课,教师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与学习节奏,课后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 水平测试:通过趣味对弈+问卷评估,明确孩子当前「棋力等级」「思维特点」,帮助家长选择更匹配的课程阶段。
教育不是「一刀切」的工程,只有适合孩子的课程,才能真正激发潜能。如果您也希望孩子在黑白棋子的碰撞中,收获思维的提升与品格的成长,不妨带他来体验这堂特别的「人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