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儿童的机器人启蒙:为什么选择积木课程?
对3-6岁幼儿而言,游戏是认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感官体验来积累知识。深圳地区推出的积木课程,正是基于这一发展规律设计——将机器人教育拆解为可触摸、可组合的积木模块,让低龄儿童在“搭一搭”“编一编”的过程中,自然接触机械结构、程序逻辑等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区别于传统早教课程,该积木课程的核心教具是韩国ROBOROBO公司研发的ROBO KIDS机器人产品。其特点在于所有零部件均采用标准化积木模块设计,小到齿轮、传感器,大到机械臂、底盘,都能通过拼插方式自由组合。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低龄儿童的操作难度,更让“机器人”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拆解、可重组的具体实物,真正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从认知到创造的三阶成长路径
阶段:启蒙课程——认识机器人的“身体”
启蒙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对机器人的基础认知。课堂以“每节课认识一个部件、搭建一个机器人、学习一个科学知识点”为基本模式展开。例如节课会重点介绍“轮子”——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积木轮子,孩子会发现“圆形轮子滚动更顺畅”;第二节课引入“齿轮”,在拼插过程中理解“大齿轮带小齿轮会加速”的传动原理;第三节课则结合“电机”,让机器人真正“动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刻意引导孩子描述操作感受:“你搭的机器人为什么走不快?”“如果换个大轮子会怎样?”通过问答互动,孩子不仅能记住零部件名称,更能理解每个部件的功能与科学原理。有家长反馈,孩子上完启蒙课后,在家会用普通积木模仿搭建“会转圈的小车”,甚至能说出“这里装了齿轮所以转得快”,这正是具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体现。
第二阶段:拓展课程——探索机器人的“大脑”
完成启蒙阶段后,孩子已掌握基础搭建技能,拓展课程将重点转向“编程启蒙”。这里的编程不涉及复杂代码,而是通过可视化程序卡实现。课程会引入光感、声控等传感器模块,每个程序卡对应一个指令(如“前进10秒”“遇到障碍停止”)。孩子需要根据任务需求(例如“让机器人绕过障碍物”),将程序卡按逻辑顺序排列,再通过接口插入机器人“大脑”模块。
这种“卡片编程”的设计非常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程序卡像拼图一样直观,排列顺序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有位4岁学员在课堂上为“送快递机器人”设计程序时,主动提出“先前进,遇到红灯(光感触发)就停下,绿灯再走”,这说明孩子已能将生活经验与编程逻辑结合。课程结束后,多数孩子不仅能独立完成简单编程任务,更能说出“程序就是告诉机器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朴素理解。
第三阶段:进阶课程——创造属于自己的机器人
进阶课程是前两阶段的综合应用,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课程会设定开放性任务(如“设计一个帮助妈妈拿东西的机器人”“搭建能爬斜坡的救援机器人”),孩子需要从功能需求出发,自主选择零部件、设计结构、编写程序。例如有学员为解决“够不到高处物品”的问题,设计了带伸缩机械臂的机器人——通过齿轮组实现臂长调节,通过声控程序控制伸缩,最终完成“拿书架顶层绘本”的任务。
这一阶段的教学更注重“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当孩子搭建的机器人无法完成任务时,老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思考:“你的机械臂为什么伸不长?”“程序卡的顺序有没有问题?”通过反复调试,孩子不仅能找到解决方案,更能体会“试错-改进”的科学探索过程。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开始尝试“像搭机器人一样”分步骤解决,这种思维迁移正是课程的深层价值。
课程价值:不止于机器人,更在于思维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深圳积木课程的本质,是通过“机器人”这个载体,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从具体能力看,动手搭建能锻炼精细动作(如手指抓握、空间定位),程序设计能训练逻辑思维(如顺序判断、因果推理),任务完成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如分析需求、调试改进)。从长远发展看,课程激发的科学兴趣、培养的探索精神,将为孩子未来学习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奠定重要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课程中的“合作学习”环节。许多任务需要2-3人小组完成,孩子需要分工(谁搭结构、谁编程序、谁测试)、沟通(讨论设计方案)、妥协(平衡不同想法)。这种社会化学习体验,对3-6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位家长提到,孩子原本比较内向,参与课程后不仅愿意主动分享搭建思路,还会在小组中担任“小队长”协调任务,这种变化让家庭倍感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