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益科普到专业康复的起点:2014-2016年的探索阶段
提及国内心智障碍儿童康复领域的标志性机构,"大米和小米"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个由南方都市报前首席记者姜英爽(昵称"大米")于2014年9月创立的品牌,最初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用通俗易懂的内容为心智障碍家庭普及干预知识、倡导权益保障。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自闭症谱系、言语发育迟缓等群体的康复需求常被忽视,专业信息的匮乏更让家庭陷入迷茫。"大米和小米"的出现,如同在信息荒漠中种下的株绿植——通过真实案例分享、专家观点解读,逐步构建起家庭与专业干预之间的沟通桥梁。
随着公众号影响力的扩大,单纯的线上科普已难以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2016年,"大米和小米"在深圳开设首家线下康复中心,标志着从"知识传递者"向"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转变。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家长"需要具体干预场所"的迫切诉求,更开启了机构对本土化康复模式的深度探索。
专家引领与体系创新:RICE康复体系的诞生逻辑
康复服务的专业性,离不开权威专家的支持。自线下中心运营起,"大米和小米"便与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及博士级行为分析师(BCBA-D)袁巧玲等国内外专家建立深度合作。这支由临床医生、行为分析师、康复治疗师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分析数千例康复案例数据,结合国内儿童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实际因素,逐步提炼出更贴合本土需求的干预方法。
2019年,历经3年实践验证的"RICE康复体系"正式推出。该体系突破传统康复模式的局限,以"儿童发展为核心(R:Relationship)、个体化干预(I:Individualization)、情境化教学(C:Context)、家庭参与(E:Empowerment)"为四大支柱,强调在自然生活场景中提升儿童社交、认知、语言等核心能力,同时通过家长培训帮助家庭掌握日常干预技巧。这一体系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国内本土化康复模式的空白,更让干预效果提升了30%以上(基于机构内部2019-2021年服务数据统计)。
覆盖14城的服务网络:超1万家庭的选择背后
截至目前,"大米和小米"已在全国14座重点城市开设30多家康复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华北、华东、华南等主要区域。这样的扩张速度,源于家庭的信任与需求的驱动——数据显示,机构累计服务儿童已超过1万名,其中85%的家庭通过老用户推荐选择"大米和小米"。
服务网络的布局并非盲目扩张,而是遵循"需求优先、专业配套"原则。每个新中心的设立,均经过3个月以上的当地需求调研,确保覆盖区域内心智障碍儿童数量达到服务阈值;同时,所有中心的康复师均需通过RICE体系认证培训,确保服务标准的一致性。这种"精准覆盖+专业统一"的模式,让"大米和小米"在快速发展中始终保持服务质量的稳定。
六大核心服务板块:全周期干预的解决方案
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心智障碍儿童的需求,"大米和小米"构建了覆盖干预全周期的六大服务板块:
- 发展行为干预:针对自闭症谱系、发育迟缓等儿童,通过行为分析(ABA)与RICE体系结合,改善社交互动、规则意识等核心能力。
- ST言语治疗:聚焦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问题,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提升儿童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 OT作业治疗:通过精细动作训练、感觉统合干预,帮助儿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与学习准备技能(如握笔、翻书)。
- 融合支持:针对已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的儿童,提供校园随班支持、教师培训等服务,助力其更好融入集体环境。
- 家长培训:通过工作坊、线上课程等形式,教授家庭日常干预技巧,帮助家长成为儿童康复的"干预者"。
- BSX小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超市、医院、公交站等),让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练习社交、购物、求助等实用技能。
这六大板块既独立又协同,根据儿童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干预。
从"帮家庭"到"家庭帮":机构的不变初心
回顾近十年发展,"大米和小米"始终未偏离最初的创办初心——为心智障碍家庭提供"可及、可信、有效的康复服务"。从线上科普到线下干预,从单一中心到全国网络,变的是服务形式与覆盖范围,不变的是对专业的坚守与对家庭需求的关注。
正如创始人姜英爽所说:"我们不仅要做儿童的康复师,更要做家庭的支撑者。"这种理念,贯穿于机构服务的每个细节——从康复方案的制定到家长情绪的疏导,从干预效果的追踪到后续成长的支持,"大米和小米"用专业与温度,为心智障碍儿童家庭点亮了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