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考作文命题多年保持鲜明特色——以二元关系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这种命题设计并非偶然: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能否理性辨析多元观点、在矛盾中提炼本质,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更是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关键能力。二模作为高考前的重要练兵场,其作文题目往往精准对标高考要求,成为考生针对性训练的优质素材。
本次二模首道作文题直击信息时代的认知困境:"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获得的信息多样,而改变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的情况"。题目看似描述现象,实则要求考生深入剖析"信息多元与认知固化"的矛盾本质。
范文《跳出自己的"预设"》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思路。作者首先指出"思维惰性"是核心成因——人们习惯用固有认知筛选信息,本质是逃避认知重构的痛苦。接着通过波兹曼《娱乐至死》的理论支撑,将现象上升到"真理敬畏"的高度,最后以鲁迅"拿来主义"为方法论,提出"博闻-辨析-碰撞"的思维升级路径。这种从现象到本质、从批判到建构的论证逻辑,正是思辨写作的典范。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训练:一是用具体案例(如社交媒体信息茧房)具象化抽象概念;二是积累哲学、社会学理论(如认知偏差、确认偏误)增强论证深度;三是设计"观点对撞"练习,强迫自己站在对立立场思考,打破思维惯性。
第二道题目以医疗与哲思为双视角:"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命题巧妙将"疾病"升维为"人生苦厄"的隐喻,要求考生思考"对抗"与"接纳"的辩证关系。
范文《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的亮点在于"审美化转化"的视角选择。作者没有停留在"治愈是否可能"的表层讨论,而是通过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例证,指出"带着病痛活下去"本质是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继而引入尼采"酒神精神"理论,将"与苦厄共舞"升华为"生命美学"的实践,最终得出"以诗意眼光看待人生"的结论。这种将具体经验与哲学理论融合的写法,既保持了感性温度,又提升了理性高度。
备考建议中,考生需注意两点:一是建立"具象-抽象"的思维转换能力,能从具体生活场景(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提炼普遍生存命题;二是积累"苦难美学"相关素材(如残奥运动员故事、文学经典中的苦难书写),避免论证空洞。
第三道题目聚焦青年成长痛点:"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命题直击当代青年的身份焦虑——在信息透明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年轻人容易陷入"模仿-迷失"的循环。
范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给出了精妙的破题策略。作者以赖声川"打开自己"的观点开篇,承认"借鉴他者"的合理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失去自我"的风险,通过周国平"自我觉醒"理论、阎步克"心中宇宙"比喻,强调"廓然自立"的重要性;最后以伍尔芙"自己的房间"、胡适"入世坚守"为例,论证"平衡个体与外界"的实践路径。这种"肯定-批判-建构"的论证结构,完美展现了思辨写作的辩证性。
针对此题,考生可重点训练"边界意识":明确"借鉴"与"模仿"的区别,理解"他者参照"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而非替代自我;同时掌握"具体分析"的方法,能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如追星、职业规划)展开个性化论述,避免泛泛而谈。
深圳二模的三篇作文题虽主题各异,却共同指向核心能力:对二元关系的辨析力、对现象本质的穿透力、对观点立场的建构力。备考过程中,考生需避免"模板化写作"的误区,转而通过"主题式训练"提升思辨能力:每周选择一个二元关系主题(如"传统与创新""个体与集体"),完成"现象观察-理论支撑-观点建构"的完整思维流程;同时注重阅读积累,哲学随笔、社会学普及读物(如《局外人》《乡土中国》)能有效提升思维深度。
最后需要强调:思辨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持续的思维碰撞与反思。二模作文的价值,不仅在于猜题,更在于通过典型题型,帮助考生建立科学的思维训练方法。当考生能将"二元思辨"内化为日常思考习惯时,面对任何作文题目都将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