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教育如何激活农村社区生命力?
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需求常被忽视。图书馆作为基层文化阵地,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连接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基于此,佛山善泽教育联合一村公益发起"农村社区教育赋能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学生团队的深度参与,探索以教育创新推动农村社区发展的可行路径。
项目选取广东省南埇村作为实践基地,这里既有典型的南方农村社区特征,又已开展图书馆建设基础工作。学生团队将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用教育视角重新解读农村社区的真实需求。
核心内容:三大模块构建实践闭环
模块一:田野调查与需求解码
项目前期重点在于"读懂社区"。学生将通过入户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多元方式,记录村民的阅读习惯、儿童教育需求、图书馆使用痛点。这些一手数据不仅是后续课程设计的依据,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干预"与"社区内生需求"的匹配逻辑。
模块二:素养课程开发与模型构建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需完成两套图书馆素养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需兼顾知识性与互动性,涵盖阅读方法指导、文化传承活动、儿童协作游戏等方向。每套课程均需经过"设计-试课-调整"的迭代过程,最终形成可复制的工作坊模型,为一村公益的图书馆项目提供可持续的活动模板。
模块三:效果评估与发展建议
工作坊实施后,学生需运用教育评估工具分析活动效果,包括参与儿童的知识掌握度、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图书馆使用率变化等。结合数据与质性反馈,最终形成包含现状评估、经验总结、优化方向的完整报告,为公益机构的后续运营提供决策参考。
招生画像:寻找有温度的实践伙伴
本项目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我们期待这样的你:
- 对教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有基础认知,愿意用学科视角观察社区问题
- 具备共情能力,能站在村民立场理解需求,避免"自上而下"的干预思维
- 适应农村生活条件(如基础住宿、有限网络),保持积极的实践心态
- 擅长团队协作,能在观点碰撞中整合资源,推动项目目标实现
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教育从业者,只要怀有"用教育改变社区"的热忱,都欢迎加入我们的实践团队。
日程全景:9天深度实践全记录
第1日:广州集结与项目启动
上午抵达广州集合点,完成物资发放与分组。下午由项目导师介绍背景目标,通过破冰游戏建立团队信任,明确后续分工与注意事项。
第2日:教育现状认知与理论铺垫
走进广州本土社区图书馆,观察城市与农村图书馆的运营差异。特邀教育专家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特征"专题讲座,为实地调研奠定理论基础。
第3日:南埇村初访与机构对接
上午前往南埇村,参观一村公益已建图书馆设施。下午与机构负责人座谈,了解项目背景、历史数据及当前痛点,明确实践重点方向。
第4-5日:课程开发与田野调查并行
每日上午分组开展田野调查(如儿童阅读行为观察、村民访谈),下午集中整理数据并讨论课程框架。导师全程跟进,指导问卷设计、访谈技巧与课程逻辑搭建。
第6日:工作坊模型现场测试
基于前两日设计的课程方案,面向当地儿童开展小型工作坊。过程中记录参与情况、互动效果,为次日的课程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第7日:效果分析与报告框架
运用SPSS等工具分析工作坊数据,结合观察记录提炼关键结论。团队分工撰写报告大纲,明确评估维度、案例选取与建议方向。
第8日:成果打磨与预演
完成报告终稿与PPT制作,进行模拟汇报。导师从内容深度、表达逻辑、视觉呈现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最终成果的专业性与说服力。
第9日:成果展示与返程
上午向南埇村村民、一村公益代表及项目导师进行成果展示,接受现场提问与建议。下午返程广州,结束本次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
项目价值:超越课程的成长收获
参与本项目不仅能掌握教育项目设计、田野调查等实操技能,更能获得:
- 对农村社区的深度认知,打破固有想象,培养社会问题解决思维
- 与公益机构、教育专家的直接对接经验,拓展职业发展资源网络
- 可量化的实践成果(评估报告、课程模型),为简历增添社会影响力证明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农村社区的教育创新需要更多有行动力的探索者。佛山善泽教育期待与你共同书写这段关于成长与改变的实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