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热舒夫商学院:欧洲商管教育的标杆力量
作为欧洲商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波兰热舒夫商学院(EU Business School)自1973年在瑞士日内瓦创立以来,始终以"国际化商管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历经半世纪发展,已在欧洲8个国家设立13个实体校区,并在亚洲的新加坡、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建立合作教学点,形成覆盖全球的教育网络。其在校生规模突破25,000人,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国际职场人士对其教育质量的认可。
在学术层面,该校是全球少数同时获得AACSB会员资格的商学院之一,这一认证被视为商学教育的"黄金标准"。2013年《泰晤士报》QS全球商学院排名中位列33位的成绩,更奠定了其在欧洲"顶-级商业贵族学校"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波兰热舒夫商学院创造性地融合欧洲传统商管教育模式与美国创新教学体系,这种跨文化的课程设计使其在培养全球化商业领袖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从教学资源来看,该校不仅拥有来自40余个国家的多元化师资团队,更依托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包含众多跨国企业高管及创业者),为学员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这种"学术+实践+人脉"的三维培养体系,使其被亚洲教育界誉为"欧洲的长江商学院",成为商界精英成长的重要平台。
MBA与DBA双轨培养:适配不同阶段管理者需求
深圳新与成国际教育引入的波兰热舒夫商学院MBA/DBA项目,针对中高层管理者的不同成长阶段设计差异化培养路径,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
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详解
项目定位聚焦"中高-级管理者事业加速升级",旨在通过系统的商管知识输入与案例研讨,帮助学员突破管理瓶颈,提升战略决策能力。
培养周期设定为18个月,采用"理论夯实+论文实践"两阶段模式:前12个月为核心课程学习期,涵盖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12门必修模块,每门课程通过周末集中授课(每月一次,周六日全天)完成;后6个月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学员需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完成研究课题,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
这种"学习-实践-输出"的闭环设计,既了知识吸收的深度,又强化了职场应用的转化效率。据往届学员反馈,90%以上的参与者在课程中期即可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管理场景。
工商管理博士(DBA)项目详解
作为MBA的进阶项目,DBA定位更偏向"学术型管理人才培养",适合已有丰富管理经验、希望通过系统研究形成个人管理理论体系的高阶管理者。
项目学制36个月,分为四大培养阶段:阶段为学位课程模块(12个月),重点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商业伦理与创新等前沿课题;第二阶段进入研究准备期(6个月),完成研究方向确定与文献综述;第三阶段为调研实施期(12个月),需开展实地调研并形成初步研究框架;最后6个月集中进行论文撰写与答辩,由国际学术委员会评审。
教学形式上采用"双月集中授课"模式(每两月一次,周六日全天),既学术深度,又兼顾职场人士的时间安排。该项目毕业学员中,超70%在企业战略决策层担任核心职务,部分优秀成果更被纳入商学院案例库。
入学评估体系:聚焦综合能力的选拔逻辑
波兰热舒夫商学院采用"滚动式申请+综合评估"机制,不设固定招生批次,申请者可随时提交材料,学校将通过多维度分析确定录取资格。
评估核心围绕五大能力维度展开:一是领导能力,重点考察过往管理经验中的团队建设、目标达成等实践成果;二是学业基础,参考学历背景及相关专业课程成绩;三是标准化表现,如GMAT等商管类考试成绩(非强制但作为参考);四是课外活动参与度,包括行业论坛、公益项目等社会贡献;五是个人成长潜力,通过面试环节评估职业规划与项目匹配度。
招生对象主要面向三类人群:类是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储备干部,具备2年以上管理经验;第二类是因时间或精力限制无法参加全国联考,但希望获取国际认可MBA/DBA学位的职场人士;第三类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阶管理者。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特别关注申请者的"实践转化能力",即能否将课堂所学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这一选拔标准确保了学员群体的高质量,也为班级内的跨行业交流创造了优质环境——从科技企业高管到传统制造业负责人,不同领域的管理经验碰撞,往往能产生更具价值的学习成果。
选择该项目的三大核心价值
对于深圳地区的管理者而言,选择波兰热舒夫商学院MBA/DBA项目,主要能获得三方面的核心价值:
其一,国际认可的学位证书。学员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答辩后,将获得波兰热舒夫商学院颁发的学位证书,该证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教育机构及企业认可,为职业发展提供国际化背书。
其二,全球化的学习网络。依托商学院在欧洲、亚洲的多校区布局,学员可申请参与西班牙、瑞士、德国等国的交换生项目,实地体验不同国家的商业环境,拓展国际视野。
其三,优质的人脉资源。项目学员涵盖金融、科技、制造、服务等多个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班级本身即形成高价值的商业圈层,这种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往往能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与管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