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言语治疗的核心目标与适用群体
ST(Speech-Language Therapy)言语语言治疗,主要面向存在言语发育迟缓、沟通障碍及吞咽障碍的儿童群体。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干预,帮助"慢孩子"提升听说读写能力,逐步达到或接近同龄儿童的发展水平。无论是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听力障碍的孩子,还是存在发音不清晰、读写困难、挑食等问题的儿童,甚至部分伴随言语沟通障碍的自闭症儿童,都能在ST团队的专业支持下找到针对性解决方案。
四大课程特色:全周期康复支持体系
1. 科学评估:RSSS社交阶梯评估系统
区别于传统经验式判断,课程采用自主研发的RSSS社交阶梯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多维度观察(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社交互动等)与数据采集,智能生成包含发展现状分析、优势能力定位及具体干预建议的个性化评估报告。例如,针对发音不清晰的儿童,报告不仅会标注具体发音错误类型,还会给出分阶段的纠正训练方案。
2. 机构干预:RICE康复干预体系
基于十余年临床经验,团队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RICE康复干预体系(R-评估、I-干预、C-巩固、E-扩展)。以自闭症儿童康复为例,干预初期通过游戏化训练建立基础沟通意愿,中期重点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后期则融入融合教育场景,帮助孩子将技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目前该体系已在全国多个校区验证,有效率达82%以上。
3. 居家干预:家长赋能培训计划
考虑到儿童康复需要家庭的持续参与,课程设计了专业多元的家长培训体系。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如语言发育里程碑)、日常训练技巧(如如何通过亲子游戏练习表达)及情绪管理方法(应对孩子训练中的抗拒行为)。培训形式包括线下工作坊、线上直播课及一对一指导,帮助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日常治疗师"。
4. 科普资讯:数千篇原创内容支持
为帮助家长持续学习,团队建立了涵盖专业知识、康复指导、行业动态的科普资讯库,目前已累计发布数千篇原创内容。从"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到"吞咽障碍儿童的饮食调整技巧",从"自闭症儿童沟通训练误区"到"最新言语治疗技术解读",内容覆盖康复全周期需求,日均访问量超5000次。
专业团队:1200+人持证康复力量
课程依托大米和小米的专业管理团队,汇聚海内外儿童康复学家、教育学家、行为发育医生及心理学家。由邹小兵、郭延庆等10余位发育障碍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与质量监督。
- 学历构成:全职团队1200余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2%,包含海归博士2人、海归及本土硕士80余人,知识结构覆盖发育心理学、言语病理学等多学科。
- 专业:行为分析师(BCBA)、副行为分析师(BCaBA)近百人,持证言语治疗师、职能治疗师数十人,其中美国言语听力协会(ASHA)认证言语语言病理学家(CCC-SLP)李齐等10多位督导,平均从业经验超8年。
课程内容:四大领域精准干预
自2016年起,团队联合香港中文大学言语治疗科主管李月裳教授团队,结合国内家庭需求优化培训体系,目前已培养73位认证康复师。每个疗程3-6个月,单次90分钟,聚焦以下四大干预领域:
1. 社交沟通能力
通过情景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训练儿童的轮流对话、分享表达及情绪识别能力。例如,针对"不会主动发起对话"的孩子,治疗师会设计"玩具交换"游戏,引导其说出"我可以玩你的小熊吗"等句式。
2. 语言能力发展
重点提升语言理解(如听懂复杂指令)与语言表达(如组织完整句子)。对于"只能说单字"的儿童,治疗师会采用"扩展式回应"技巧——当孩子说"苹果",治疗师会回应"宝宝想吃红色的苹果",逐步引导其说出完整句子。
3. 言语功能优化
针对构音障碍(发音不清)、嗓音异常(说话声音过小)及口吃问题,通过口腔肌肉训练、发音模仿练习等方法纠正。例如,针对"把'哥哥'说成'多多'"的孩子,治疗师会先训练舌尖抵上颚的动作,再逐步练习"g"音的准确发音。
4. 吞咽与喂养改善
针对咀嚼困难、挑食、吞咽呛咳等问题,通过调整食物质地(如从泥糊状过渡到颗粒状)、口腔感知训练(用不同触感的工具刺激口腔)及喂养姿势指导,帮助儿童建立正常的进食模式。曾有一位因吞咽困难长期只喝流食的孩子,经过3个月干预后,已能自主进食软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