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8-4849
在国际教育趋势下,广州国际小学课程以"全人发展"为导向,不仅关注知识积累,更注重团队协作意识、跨学科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融合多元教学方法,课程旨在让学生具备灵活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链,从本土认知到全球视野的格局构建,均贯穿于日常教学环节。
这种设计逻辑源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真正的学习不仅是信息接收,更是能力迁移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因此,课程体系在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模块上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确保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都能被精准回应。
小学部课程以"核心学科+特色课程"为框架,既包含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学等国际通用学科,也设置生活与健康、体育、音乐、美术及中文等本土化课程。这种设计既学术深度,又强化文化认同,具体科目设置如下: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课程采用"分龄分层"教学模式,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低年级(学前班-3年级)与高年级(4-5年级),分别设计针对性培养方案。
此阶段以"玩中学"为核心,通过主题式探究单元引导学生接触多元领域。例如,在"社区探索"主题中,学生会通过参观菜市场学习数学计算(价格统计)、观察商贩交流练习语言表达、分析不同摊位商品来源理解社会学概念。
课堂设计注重情感与社交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手工作品培养团队意识,用角色扮演游戏练习情绪管理,在户外观察活动中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任务难度,如为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图文结合的辅助材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
随着认知能力提升,高年级课程更强调自主学习与跨学科应用。以"城市水资源"探究单元为例,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水质检测)、数学(数据统计)、社会学(用水习惯调查)知识,最终形成一份包含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报告,并通过演讲向社区展示。
语言与数学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每月设置"主题阅读周",通过新闻报道、学术短文等不同体裁材料提升信息提取与批判性思维;数学教学从"解题"转向"建模",如用方程解决社区活动预算分配问题,用统计图分析气候变化趋势,让抽象知识与现实建立直接联系。
此外,课程增加社区实践项目,如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为养老院设计互动游戏等,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践行"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感。
除常规课程外,学校通过"课外兴趣活动(ASA)"与"教育日出行"两大模块,将学习场景从教室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ASA活动涵盖文化、艺术、体育三大方向,具体包括书法、合唱、艺术创想、陶艺、烹饪、羽毛球、游泳、足球、高尔夫等10余个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每周固定时间参与。
以陶艺课为例,学生不仅学习拉坯、上釉等技巧,还会研究广彩瓷器的历史文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作品;烹饪课则融入营养知识教学,让学生在制作点心的过程中学习食物分类、热量计算等内容。这些活动不仅培养特长,更通过"做中学"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教育日出行是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每年安排4-6次,主题涵盖文化探索、职业体验、自然观察等。例如:
每次出行后,学生需完成实践报告,通过文字、图表或演示文稿分享收获。这种"观察-思考-输出"的闭环设计,有效提升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广州国际小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打造"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维成长体系:
这种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在当下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更能为其未来应对全球化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通过这套课程体系培养的综合能力,都将成为学生最宝贵的成长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