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广州国际学校小学部的教育蓝图中,"育人"始终被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不同于单一维度的知识灌输,这里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培养网络,所有教育行为都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具体落实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四个关键维度。
针对低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学校提出"幼学养性"的培养策略。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精细化引导,如整理书包、课堂礼仪、课间交往等具体场景的反复练习,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这种习惯培养并非简单的"约束",而是通过正向激励机制——例如设立"习惯小标兵"月度评选,将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自觉,最终塑造稳定的性格特质。
进入中高年级后,教育重点转向"蒙以养正"。学校通过主题式德育课程、社区志愿服务、传统节日实践等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以"诚信教育"为例,除了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还会联合家长设计"家庭诚信任务",如记录一周家庭开支、参与社区旧物置换活动,让道德认知在真实情境中落地,逐步塑造端正的道德品行。
对于即将完成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养志"成为重要课题。学校通过职业启蒙课程、学长分享会、研学旅行等形式,帮助孩子接触多元领域,发现兴趣所在。例如每年组织的"职业体验周",学生会走进科技企业、艺术工作室、公益机构等,在实践中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埋下志向的种子。
支撑优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密码
教育质量的核心在教师,这是广州国际学校小学部始终坚持的理念。学校以"敬天爱人,兼济天下"为价值导向,将"厚道为人、儒雅为师、虔诚从教"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同时通过"和·合"团队文化的建设,构建起良性的教师成长生态。
师资团队的构成具有鲜明特点:以中外优秀教师、省市骨干教师为核心力量,形成"经验传承+创新突破"的双轮驱动结构。这些骨干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更擅长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例如语文组的张老师,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她研发的"阅读兴趣激发五步法"已在全校推广,帮助众多原本不爱读书的孩子养成了每日阅读的习惯。
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建立了"领衔+项目驱动"的培养机制,每位新教师都会被编入一个跨学科项目组,跟随导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成果总结的全流程。去年入职的李老师,在参与"国际理解课程"项目时,从协助备课到独立设计"中西方节日对比"单元课,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新手到合格教师的转变。这种"在做中学"的培养模式,让青年教师快速掌握教育教学的核心能力。
团队文化的"和·合"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中。每周的教研活动不是简单的任务布置,而是围绕具体教学问题展开的深度研讨;跨学科教师工作坊定期举办,数学老师会参与科学实验设计,艺术老师会加入语文阅读课的情境创设。这种开放协作的氛围,让教师既能保持专业深度,又能拓展教育视野,最终转化为更优质的课堂教学。
"人文+科技"特色课程的落地实践
作为定位于"高端品牌教育、优质国际教育"的学校,广州国际学校小学部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兼容教育"课程体系。这种兼容性既体现在国内外教育理念的融合,也体现在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国家精品课程的实施注重基础夯实与能力提升的平衡。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项目式学习模块。例如数学学科的"校园测量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比例尺、面积计算等知识,完成校园平面图的绘制,这种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
国际理解课程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课程内容涵盖世界文化、国际热点、跨文化沟通等多个领域,通过"模拟联合国"、"文化沙龙"、"跨国书信交流"等活动形式展开。去年与新加坡小学的"城市文化对比"项目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城市的建筑特色,更在合作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差异、有效沟通。
艺体特长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舞台。学校开设了书法、戏剧、机器人、网球等20余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戏剧社的孩子们每年会编排原创剧目,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设计全程参与;机器人社团则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特长,更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是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春游不再是简单的游玩,而是变成"自然观察笔记"的实践课;传统节日活动会融入非遗体验,如端午节的龙舟制作、中秋节的灯笼设计。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