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提升孩子的观察性学习,一致反应等5大核心能力
  • 居家干预助力宝贝快速成长
  • 找到合适的干预目标,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400-888-4849

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发展行为干预培训课核心内容全解析

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发展行为干预培训课核心内容全解析

授课机构: 佛山大米和小米

上课地点: 校区地址

成交/评价:

联系电话: 400-888-4849

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发展行为干预培训课核心内容全解析课程详情

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发展行为干预培训课核心内容全解析

一、课程定位与核心目标

发展行为全景干预培训课是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言语发育迟缓儿童设计的系统性康复服务,其核心理念源自自主研发的RICE干预体系。区别于传统单一维度的训练模式,课程以"融入真实生活"为终极目标——通过科学评估与个性化干预,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小学等集体环境,最终实现社交沟通能力的自然迁移。

具体而言,课程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通过专业评估锁定孩子的能力短板,精准设定干预目标;二是构建"1对1密集训练+小组场景化互动"的复合训练模式,在提升基础技能的同时,强化观察学习、一致反应等社交核心能力。

二、从评估到干预的全流程拆解

1. 前置评估:RICE社交阶梯评估的科学逻辑

干预前的精准评估是课程的关键起点。由持有专业的评估师主导,运用RICE社交阶梯评估工具,从"社交动机、模仿能力、轮流互动、共同关注"四大维度展开观察记录。评估过程并非简单的量表填写,而是通过自然场景下的互动(如玩具分享、绘本共读)收集行为数据,结合家长日常记录的生活场景反馈,最终形成包含能力现状分析、发展潜力预判、阶段性目标设定的评估报告。

以某3岁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为例,评估师在观察中发现其"共同关注"能力薄弱(对他人指向的物品无反应)、"轮流互动"存在中断问题(玩积木时无法等待轮流)。基于此,评估报告将"提升共同关注时长至5秒以上""完成3轮以上轮流互动"设定为前3个月的核心干预目标。

2. 干预实施:180分钟的多场景训练设计

课程采用"1对1密集干预+小组场景化训练"的组合模式,单日总时长180分钟。其中,1对1环节占比60%(约100分钟),由专属康复师主导,根据评估目标选择自然教学法或回合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更侧重生活场景的自然引导——例如在吃点心时练习"要饼干"的语言表达;回合教学法则通过结构化指令("看我""指一指苹果")强化特定反应,适用于基础技能的建立。

剩余80分钟为小组干预时间,以"生活相关绘本"为主题设计活动。如选择《一起玩玩具》绘本时,会配套设置"玩具交换""轮流玩滑梯"等游戏环节。特别设置的"社交点心时间"和"玩具角自由活动"场景,每天可创造超100次干预机会——从等待拿饼干时的"轮流",到玩具角里的"请求帮助",每个细节都被设计为能力迁移的练习场。

值得关注的是,所有训练环节均遵循"能力泛化"原则。例如,在1对1中学会的"指认水果",会在小组活动中通过"给小朋友递苹果"的任务进行迁移;在绘本课上练习的"表达需求",会延伸至点心时间的"我要喝果汁"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逻辑

1. 目标设定:能力短板与发展需求的双轨平衡

教学目标的制定严格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既聚焦当前能力短板(如语言表达延迟),也兼顾未来6-12个月的发展需求(如集体环境适应)。例如,针对即将上幼儿园的儿童,除了基础的"听从指令"训练,会额外增加"跟随集体做律动""注意老师声音"等目标,帮助其提前适应课堂节奏。

2. 内容设计:游戏化与生活化的深度融合

课程内容以"儿童主导的游戏"为载体,通过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拼图比赛、户外寻宝)渗透训练目标。例如,在"超市小老板"角色扮演中,孩子需要完成"欢迎客人""介绍商品""收钱找零"等步骤,自然练习"主动打招呼""使用数字""理解规则"等能力。

同时,所有活动设计均参考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3-4岁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约10-15分钟,因此单个游戏环节控制在8-12分钟;5-6岁儿童规则意识增强,会增加需要合作完成的"小组任务"(如共同搭积木城堡)。

3. 效果验证:从技能掌握到场景应用的双重评估

教学效果通过"技能测试+场景观察"双重验证。技能测试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VB-MAPP),每季度进行一次;场景观察则由康复师记录孩子在非训练场景(如课间休息、家长接孩子时)的行为表现。例如,某儿童在训练中能完成"指认5种颜色",但在户外游戏时仍无法按老师要求"拿红色球",则说明能力未完全泛化,需要调整训练策略。

四、课程的两大核心支撑体系

1. 专业系统:自主研发的RICE干预体系

课程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RICE康复干预体系,该体系整合了应用行为分析(ABA)、关键反应训练(PRT)、社交故事等国际主流干预方法,结合国内儿童的生活场景特点进行本土化改良。体系包含"评估-干预-融合支持-家庭指导"四大模块,不仅覆盖机构内的专业训练,还延伸至家庭环境的泛化指导——通过家长培训课程(如"在家如何创造干预机会"),帮助家庭建立持续的干预支持网络。

2. 师资保障:跨领域的专业团队配置

课程采用"1+1+N"的师资配置模式:每个孩子配备1名主康复师(负责日常训练执行)、1名督导(每周至少2次跟课指导),以及N名辅助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设计)。康复师团队成员均持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或BCaBA(行为分析师助理)认证,部分核心成员具备5年以上一线干预经验。

督导团队则由跨领域专家组成,涵盖自闭症康复、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等方向。他们不仅参与个案方案的制定,还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例如针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社交焦虑"问题,会联合心理专家开发专项训练模块,确保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五、家长关心的常见问题解答

Q:干预需要多久才能看到效果?
效果呈现与儿童年龄、能力基础密切相关。多数儿童在8-12周后可观察到基础技能(如听从简单指令)的进步,3-6个月后能看到社交互动频率的显著提升(如主动发起游戏次数增加)。

Q:家长需要配合做哪些工作?
课程提供每周1次的家长工作坊,指导家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延续干预(如吃饭时练习"轮流说话"、购物时练习"指认商品")。家长需每日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定期与康复师沟通调整方案。

Q:小组活动如何确保每个孩子的参与度?
小组人数严格控制在4-6人,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动态分组(如将"轮流互动"能力相近的儿童组合)。活动设计采用"分层任务"——例如在"传递玩具"游戏中,能力较弱的孩子只需完成"接到玩具",能力较强的孩子需要说"传给你",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佛山大米和小米

佛山大米和小米
认证 7 年

成立: 2006年

认证 地址认证 教学保障 在线预约 到店体验 售后支持
0.0337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