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国际部国际高中课程:为海外升学打造系统化预备方案
为什么选择国际高中预备课程?
计划留学的学生常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海外高校对学术能力、跨文化适应力的综合要求,二是国内传统教育与国际课程体系的衔接断层。深圳高级中学国际部的国际高中课程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设计——不仅提供全英文沉浸式教学环境,更通过过程性评价替代单一考试导向,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无缝衔接海外高校申请流程。
与普通国际课程不同,这里的教学更强调“个性化适配”。无论是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强化听说读写,还是学术能力突出的学生希望参与科研项目,课程均能提供定制化方案,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从学术基础到核心能力的全面覆盖
课程设置紧密围绕海外高校录取标准,包含四大核心模块,既夯实学科基础,又提升综合素养。
1. 学术类课程:衔接国际体系的知识储备
数学课程打破传统教材框架,在覆盖代数、几何、统计等基础内容的同时,提前引入微积分初步和数据管理模块,与AP、A-Level等国际课程形成衔接。例如,几何部分会增加三维空间解析内容,帮助学生适应海外高校的立体几何教学;统计模块则结合实际案例,训练数据收集、分析及可视化表达能力。
英语教学聚焦“学术语言应用”,除了议论文、说明文等实用文体写作,特别增设跨文化创意写作单元,要求学生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完成命题创作。听说训练融入模拟课堂讨论、学术演讲等场景,让学生提前适应海外高校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2. 语言类培训:托福/雅思的精准备考
针对有明确语言考试需求的学生,课程设置专项备考班。教师团队会根据学生模考成绩分析薄弱项——例如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将重点训练跳读、略读技巧;写作分数低的学生则会进行高频题型专项突破。每月安排2次全真模拟考试,从时间管理到答题策略全程跟踪,确保学生在正式考试中稳定发挥。
3. 背景提升:打造差异化申请优势
课程提供三类背景提升活动:学术竞赛(如美国数学竞赛AMC、英国物理奥赛BPhO)、科研项目(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的生物/化学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国际志愿者项目)。每项活动均配备导师指导,学生需完成项目报告并形成成果展示,这些材料将直接用于海外高校申请,增强个人陈述的说服力。
教学模式:中西融合的教育实践
课程的核心优势在于“中西教育的有机融合”,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小班化精耕:1:8师生比的深度关注
班级人数严格控制在15人以内,师生比达1:8。教师不仅关注课堂表现,更通过课后一对一辅导、学习日志跟踪等方式,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例如,某学生在数学统计模块表现突出,教师会额外推荐学术竞赛资源;另一名学生英语写作存在逻辑问题,教师则会专门设计段落结构训练。
双师协同:中教奠基+外教拓展
中教团队均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熟悉国内学生学习痛点,负责基础知识讲解与学习习惯培养;外教全部来自英语母语国家,持有国际教师资格证,擅长通过案例讨论、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西方文明史”课程中,中教讲解历史脉络,外教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
分层教学:适配不同基础的进阶路径
入学前通过学科测试与语言水平评估,将学生分为基础班、提高班、拓展班。基础班重点强化语言和学科基础(如增加每日词汇打卡、数学公式应用训练);提高班侧重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如英语学术写作、数学建模);拓展班则聚焦高阶能力培养(如科研项目设计、竞赛备赛)。
招生详情:明确目标,精准规划
课程主要面向初二、初三阶段学生,尤其适合以下几类人群:
- 已有明确留学意向,希望提前适应国际课程体系的学生;
- 语言基础薄弱,但学习态度积极,需要系统提升的学生;
- 学术能力突出,希望通过背景提升增强海外高校竞争力的学生;
- 家长重视国际视野培养,希望孩子接触中西融合教育的家庭。
培养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海外高校录取,更注重“未来适应力”的塑造——通过全英文环境提升语言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跨文化课程建立全球视野,最终让学生具备“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能高效学习”的核心素养。
选择我们的理由:用结果验证实力
过去三年,课程毕业生中92%被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录取,其中45%进入牛津、剑桥、哈佛等学府。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课程对“学术能力+综合素养”的双重重视——既确保学生达到海外高校的学术门槛,又通过背景提升活动让申请材料更具故事性和独特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长期发展:多位毕业生反馈,在课程中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海外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更从容。这正是国际高中预备教育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升学跳板”,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