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哈罗公学国际高中的培养定位
在国际教育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深圳哈罗公学国际高中以"融贯中西,赋能全球"为核心理念,为有意向接轨国际教育体系的学生搭建桥梁。不同于传统高中的单向知识传递,这里更注重培养能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始终贯穿"学术扎实+能力拓展+视野提升"的三维培养逻辑,帮助学生在留学准备阶段就建立起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招生对象与入学流程详解
当前阶段,学校主要面向两类群体开放招生:一类是完成初中学业的应届毕业生,另一类是已在读但希望转入国际高中体系的在校高中生。无论哪种身份,都需通过"入学测试+综合面试"的双重评估环节。
具体来看,入学测试包含三个核心模块:首先是英语能力评估,重点考察学术英语阅读、写作及口语表达;其次是数学水平测试,涵盖代数、几何等基础内容,注重逻辑推导能力;最后是综合面试环节,由中外教联合参与,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跨文化适应力及思辨能力。通过多维度评估,确保学生既能适应双语教学节奏,又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
六大课程模块: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学校精心设计了六大课程模块,既包含语言类基础学科,也涵盖实践类拓展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 多语种课程:除英语外,开设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等第二外语。课程采用"语言+文化"双轨教学,例如法语课不仅教授语法,还会融入法国文学、艺术等内容,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 文学与语言艺术:包含文学鉴赏、语言学基础、创意写作、戏剧表演等细分方向。其中戏剧课程采用"剧本创作+舞台实践"模式,学生需组队完成从选题到演出的全流程,有效提升沟通协作与公共表达能力。
- 数学与逻辑思维:覆盖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核心内容。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案例,如用统计学分析城市交通数据、用微积分推导物理运动规律,让抽象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 艺术与审美培养:包括音乐鉴赏与创作、美术基础(素描/色彩)、舞蹈编排、戏剧设计等。每学期举办"艺术开放日",学生可展示个人作品或团队创作,邀请家长与社区参与,构建艺术交流生态。
- 体育与健康管理:除常规运动训练(篮球、网球、游泳等),还设置运动生理学、营养健康等理论课程。通过"体能测试-训练计划-效果反馈"的闭环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锻炼习惯。
- 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包含个人课题研究、课外活动设计、社区服务项目等。例如"城市微更新"课题中,学生需调研社区需求,设计改造方案并推动落地,真正实现"学习即实践"的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小班制与双师协同的优势
区别于传统大班教学,学校坚持每班不超过20人的小班制模式。这种设置让教师能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课堂提问到课后辅导,都能提供个性化反馈。例如在文学课上,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风格给予针对性指导;在实验课中,能实时纠正操作细节,确保学习效果。
同时,采用"中教+外教"双师协同机制。中教侧重学科基础夯实与本土文化导入,外教则负责跨文化思维训练与国际前沿知识分享。例如在历史课上,中教讲解中国古代史脉络,外教则引入同期世界文明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在科学课中,中教解析基础原理,外教带领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了解最新研究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丰富度,更帮助学生建立起全球化的知识视角。
当前招生动态与插班说明
目前学校处于常规招生阶段,各年级均开放学位申请。对于希望中途转入的学生,学校提供灵活的插班机制——需先提交在读证明及成绩单,经招生办初步审核后,参加与新生相同的入学测试及面试。通过评估的学生,可根据当前学习进度插入相应班级,并由学术顾问制定衔接学习计划,确保平稳过渡。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会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活动期间,家长和学生可参观教室、实验室、艺术场馆等教学设施,旁听体验课,与在校学生及教师面对面交流。这不仅是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也是评估是否适合的直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