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定位:打通三地升学的国际教育新选择
广州国际小学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与香港band1名校的深度联动。这种联动不仅体现在课程大纲的同步更新,更涵盖教材选用、考试标准制定、教研资源共享及升学路径对接等全流程环节。对于选择该项目的学生而言,的利好是升学方向的多元性——既可通过内地优质学校通道升学,也能无缝衔接香港本地名校体系,更能借助项目积累的海外升学资源拓展国际视野,真正实现"内地-香港-海外"三通升学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内地教育大纲与香港IB/A-Level课程特点,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要求,又具备国际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既保留了内地扎实的基础训练,又融入香港课程中对逻辑思维与实际应用的强化训练,为学生后续升学提供更灵活的适应性。
课程体系:双语分层+小班精教的教学模式
1. 语言教学:双轨并行的能力培养
项目采用英语、普通话双主语言教学模式,其中英语学科实行分层走班制。根据学生入学测试的英语水平,将班级划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三个层级。基础班侧重词汇积累与语法强化,提升班聚焦阅读写作与场景应用,培优班则增加学术英语与跨文化交流内容,确保不同水平学生都能获得针对性提升。
2. 班级配置:高关注的小班教学
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在30人以内,师生比维持1:5的黄金比例。这种配置意味着每位学生每节课至少能获得6-8分钟的教师单独指导时间,从课堂提问到作业批改,教师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学习状态。此外,每个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负责统筹学科学习、生活管理及家校沟通,形成"学科教师+班主任"的双轨管理体系。
3. 核心领域:八大板块的全面覆盖
小学部课程涵盖八大学习领域,具体包括:
- 中文:注重经典诵读与写作表达,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 英文:强化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融入跨文化交际训练;
- 数学:兼顾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设置生活化应用题模块;
- 科学教育: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 信息与技术:从基础编程到数字工具应用,提升信息素养;
- 个人、社会及人文学科:涵盖历史、地理、社会学基础内容;
- 视觉与表演艺术:美术侧重创意表达,戏剧/舞蹈/音乐培养艺术感知;
- 体育科:除常规体能训练外,增设体适能评估与运动安全课程。
师资力量:70%高学历+多元背景的教学团队
项目师资配置堪称亮点:外籍教师多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母语国家,持有TESOL/TEFL国际教学认证;港籍教师熟悉香港课程体系,能精准对接后续升学需求;海归教师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擅长将国际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值得强调的是,团队中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占比超过70%,平均教龄达5年以上,其中部分教师拥有IB、AP课程教学经验,能更好地把握国际教育趋势。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双周教研+月度考核"机制。教师每两周参与一次跨校教研活动(与香港合作名校同步),每月接受教学效果评估,涵盖学生反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多维度指标,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
拓展课程:超60门ECA的兴趣孵化基地
除核心课程外,项目开设超过60门ECA(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拓展课程,覆盖学术、体育、艺术、科技四大方向,具体包括:
学术类:AMC数学竞赛、ASJ科技创新课、数独
AMC竞赛课程由专业教练带队,从基础题型解析到竞赛策略训练,助力学生参与国际数学赛事;ASJ科技创新课结合前沿科技趋势,通过项目制学习培养工程思维;数独课程则侧重逻辑推理能力提升,为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体育类:飞盘、普拉提、瑜伽、跆拳道、高尔夫球、网球
体育课程强调"兴趣引导+技能提升",飞盘课注重团队协作,普拉提/瑜伽侧重身体控制与放松,跆拳道/高尔夫/网球则教授专项运动技巧,同时融入运动礼仪与规则意识培养。
语言类:日语、韩语
第二外语课程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日常对话、文化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语言能力,为未来多语言环境适应打下基础。
科技类:机器人编程
机器人编程课程从Scratch图形化编程起步,逐步过渡到Python代码编写,通过搭建机器人并编程完成任务,培养计算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根据兴趣与时间自主选择,每学期可修2-3门,课程时间安排在课后服务时段,既核心课程学习,又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入学指南:从测试到插班的常见问题
项目招生对象为适龄小学生(具体年龄以当年政策为准),入学需通过笔试与面试。笔试侧重学科基础能力考查(语文、数学、英语),面试则关注沟通表达、逻辑思维及学习习惯。对于插班生,学校同样开放申请通道,插班生需参加与新生同等标准的测试,通过后根据当前班级学位情况安排入学。
关于住宿,项目提供完善的住宿服务,宿舍配备独立卫浴、学习书桌及生活老师,实行"生活老师+学科辅导老师"双陪伴模式,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