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定位与核心属性
深圳地区开设的新闻传播学同等学力申硕研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项目范畴。参与学习者完成规定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国政法大学颁发的同等学力研修班结业证书;若后续满足特定条件,还可进一步申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这一项目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系统化提升专业知识、衔接学位申请的双通道学习路径。
教学安排与培养机制
1. 学制规划
项目实行两年基本学制,根据学员所在地域分为全国班与北京班两类。两类班次均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但具体面授安排存在差异——全国班以集中课堂面授为主,结合网络课程辅助学习;北京班则侧重周末面授,同步配套网络课程资源,兼顾在职学员的时间灵活性需求。
2. 考核与结业
课程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形式包含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及课程论文等多元方式,全面评估学员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项目采用学分制管理,学员需修满规定学分方可结业。关于授课师资详情,可通过学院官网查询具体信息。
多维课程体系详解
(一)公共课程模块
公共课分为学位公共课与学位基础课两类,为学员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规范意识:
- 学位公共课:包含英语(同等学力申硕统考核心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重点培养科研素养)。
- 学位基础课:涵盖新闻学理论(构建学科认知框架)、传播理论研究(解析传播规律)、法治新闻传播实务(结合专业特色)、中外新闻传播史(梳理发展脉络)。
(二)专业方向课程
根据新闻传播学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设置差异化专业课程,满足不同职业发展需求:
新闻学方向
聚焦新闻实务与深度报道能力培养,开设课程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研究(提升实战技能)、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强化内容把控力)、数字新闻实务(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广播电视实务、案件报道专题研究(法治新闻特色)等14门课程。
传播学方向
侧重传播行为与社会效应分析,涵盖受众研究(把握用户需求)、传播社会学(探索传播与社会关系)、传播心理学(解析传播心理机制)、网络舆情分析(应对新媒体环境)等15门课程,兼顾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
针对新媒体运营与产品设计需求,设置网络法专题研究(规范运营)、新媒体营销与策划(提升商业价值)、移动媒体产品设计制作(技术与创意结合)、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据驱动决策)等14门课程,强化数字时代专业竞争力。
广告学方向
围绕广告全流程操作与效果评估,包含广告策划与创意(激发创新思维)、广告文案写作(提升表达能力)、广告法专题研究(规避法律风险)、互联网广告与精准营销(适应行业变革)等16门课程,覆盖传统与数字广告领域。
注:课程设置将根据学科发展与行业需求动态调整,具体授课时间以学校后续通知为准,主要利用周末或假期完成面授安排。
报考资格与材料准备
1. 基本报名条件
申请者需满足以下要求:
-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 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仅需研修班学习),若计划申请硕士学位则需持有本科学士学位。
2. 所需报名材料
需提交以下材料至学校审核:
- 填写完整的报名表;
- 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 最高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 1寸、2寸近期免冠蓝底照片各2张。
特别提示:所有提交的学历、学位及身份证明文件须真实有效,因虚假材料导致的后果由申请者自行承担。
硕士学位申请全流程
1. 可申请学位的专业范围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代码0503)下包含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其中新闻学按一级学科招生,其他方向(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按二级学科招生,具体可申请学位的专业详见学校公布的招生目录。
2. 学位申请核心条件
申请中国政法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需满足以下要求:
- 已获学士学位且工作满三年,或持有硕士/博士学位;
- 在申请专业或相近领域的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 通过学校组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课程考试;
- 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外语考试及传播学管理综合课考试;
- 资格审查通过后,需在五年内(自审查通过之日起计算)完成上述学位课程考试与国家统考。
3. 证书颁发规则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且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加盖学校钢印、校印及校长印的“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研修班证书”。符合学位申请条件并通过论文答辩的学员,可取得硕士学位证书。需特别说明的是,研修班学习与硕士学位申请无必然关联,学位获取需单独满足上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