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昌的江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与江西省共建高校,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覆盖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其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成立的物理系,是学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经过七十余年积累,该学院已从单一物理学科发展为融合物理、通信、电子的理工科学术重镇,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通过优化办学层次、拓展研究方向,逐步构建起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完整培养链条。
学院现有教学团队汇聚多位深耕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量子光学、纳米材料、半导体物理等方向形成显著研究优势。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单位,学院不仅承担着基础科研任务,更注重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同等学力学员提供与前沿接轨的知识体系。
本专业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为培养主线,目标是为物理学相关领域输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与技术应用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学员通过系统学习,将掌握物理学核心理论框架,同时具备运用计算物理、现代微波技术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培养过程注重三个维度提升:一是理论深度,通过高等量子力学、群论等课程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二是技术应用,依托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半导体物理等课程对接产业需求;三是科研思维,通过前沿专题研讨与方法论课程(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培养学术创新能力。这种"理论+技术+思维"的三维培养模式,使学员既能胜任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也能在光电、新能源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
培训班课程设置遵循"公共基础-专业核心-方向拓展"的递进逻辑,既知识系统性,又兼顾个性化发展需求。以下从三大模块详细说明课程内容与教学特色: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任课教师 | 课程特点 |
---|---|---|---|
公共课 | 英语 | 学校统一安排 | 全校必修课程,侧重学术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学校统一安排 |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方法 |
公共课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学校统一安排 | 提升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水平,培养科学思维习惯 |
专业核心课 | 高等量子力学 | 嵇英华等 | 深入解析量子力学前沿理论,涵盖多体系统与量子场论 |
专业核心课 | 群论 | 聂义友等 | 结合物理问题讲解群论应用,强化对称性分析能力 |
专业核心课 | 计算物理 | 徐波等 | 教授数值计算方法与物理模拟技术,培养编程与数据分析能力 |
专业方向课 | 新能源材料物理与技术 | 欧阳楚英等 | 聚焦新能源材料的物理特性研究,对接绿色能源产业需求 |
专业方向课 | 光电技术与应用 | 袁文等 | 讲解光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技术,涵盖激光、光纤通信等领域 |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核心课与方向课均由学院骨干教师领衔授课。例如,嵇英华教授在量子光学领域有多年研究积累,其主讲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结合前沿论文解读,帮助学员把握学科动态;徐波教授的计算物理课程设置大量实操环节,通过MATLAB、Python等工具实现物理问题模拟,有效提升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在职人员而言,选择江西师范大学物理学同等学力培训班,主要基于三方面优势:
其一,学科底蕴深厚。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作为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与丰富的学术资源,能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
其二,课程设置实用。无论是公共课的方法论培养,还是专业课的前沿知识覆盖,均紧密结合物理学领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员在提升学术水平的同时增强职业竞争力。
其三,师资力量强劲。授课教师多为学院学术骨干,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科研与教学经验,能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将抽象的物理理论转化为可理解、可应用的知识模块。